堂名 扩展

  • 项目编号:
    SZ-02-V-0025-01
  • 类别:
    曲艺
  • 类型:
  • 发布日期:
  • 更新日期:
  • 荣获:
   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
  • 颁发机构:

  堂名,苏州市第一批代表作昆曲扩展项目。
  明嘉隆年间,魏良辅等一批戏曲音乐家在太仓南码头,改革昆山腔,创制水磨腔,改革乐器,组建丝竹乐队,获得巨大成功。民歌之乡的双凤周椿学习昆曲水磨腔,在原来堂名演唱北曲、南曲的基础上,改唱昆曲水磨腔,和鼓手业务结合,率先建立了昆曲堂名班子,名为“余庆堂”(见《中国昆剧大辞典》第316页),他们既“歌”(唱昆曲散曲、折子戏)又“吹”(演奏乐曲),称为“歌吹”。逐步推广发展出集玉堂、三省堂等堂名班子,当地堂名艺人都尊称周椿为“堂名的祖师爷”。明崇祯张采《太仓州志》云:“(太仓)州著歌吹,吾州魏良辅开昆腔一宗。”(见附复印件)据1986年《中国戏曲志》(江苏卷)普查工作中调查,太仓的昆曲堂名遍布城乡,在前期普及昆曲及后期维持昆曲“衰而不亡”的过程中,起了重要作用。
  堂名艺人年龄在16周岁以下的称“小堂名”,16周岁以上的称“大堂名”。一个堂名班子一般8人,少则4人为“半堂”,也有6人、10人的,12个人称“一堂半”最多不超过14人。
  堂名演唱时,一般用两张八仙桌相拼成台面,一面系上桌围,上绣堂的名称,如“余庆堂”等,桌上放置九云锣,乐器架上插笛、箫等乐器,艺人分坐两边,主唱者、副唱者在前面,其他人在后面,按戏情需要再随时调整座位。
  堂名演唱一场即一排,太仓的演唱规则是“四戏一锣鼓”(敲一套十番锣鼓,然后唱四个折子戏)。如果唱堂会,需要唱四排或五排,主客(顾客)可以点戏。
  首先演奏一套十番锣鼓,如《将军令》、《下西风》、《寿亭候》、《太仓大红袍》、《万花灯》……等等。
  然后坐唱四个折子戏,一般先合唱一折同场戏。如《上寿》、《赐福》、《仙聚》等。再唱老生戏、官生戏、大面戏、旦角戏等。要求唱曲念白、角色搭配,乐队伴奏,一应俱全,只是不化妆表演而己。如果碰到唱“双堂”(对台戏),甲、乙两班堂名轮流,各唱一折(或一排)。甲班先唱《牡丹亭》里的一折戏后,乙班就不能再唱《牡丹亭》里的任何一折了。部分班社为了吸引群众,四戏一锣鼓演出结束后,常加演一、二支滩簧(苏滩南词)。(如《卖橄榄》、《卖垃圾》等)。南郊瑞蔼堂就按“四戏、二滩、一锣鼓”的规格来安排演出的。

申报地区或单位:
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

保护单位:
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